Kaiyun(中国大陆)官方网站-Kaiyun改变人生格局

你不会真以为纺织工业能从中国转移走吧?-Kaiyun平台官方网
24小时服务热线:023-85551325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新闻 > 行业新闻

你不会真以为纺织工业能从中国转移走吧?

作者:小编 时间: 浏览:

资讯摘要:

     作者:星海老局,原文标题:《中国纺织工业的绝对实力》,题图来自:AI生成...

  

你不会真以为纺织工业能从中国转移走吧?

  作者:星海老局,原文标题:《中国纺织工业的绝对实力》,题图来自:AI生成

  当初如来佛祖镇压孙悟空就是这么个道理,你的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再花哨也没用,佛祖一个巴掌按下去,猴哥就得乖乖趴在地上服完五百年有期徒刑。

  打一巴掌需要什么技巧么?佛祖都懒得跟猴哥用技巧——一个平A下去,你就直接回泉水了,还谈什么一技能二技能——佛祖的“甚深法力”,或者说佛祖的绝对实力,才是西天大雷音寺军团最核心关键的竞争优势。

  在产业界,这样的故事其实也在不断上演——液晶屏幕、光伏板、动力电池、盾构机、无人机、机器狗......这些东西在中国制造业介入之前都是“工业明珠”,一个个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属。但当中国制造业开始介入,价格马上就被打落尘埃。

  你说这是因为我们太卷了,总是有大聪明喜欢搞恶意竞争么?不排除可能有人脑子坏了,但绝大多数人肯定还是正常的——大家都是做生意的,能血赚谁不想血赚呢?

  但我们也都知道,价格是供需关系博弈的结果,这些产品的价格能被干到白菜价,而且还能稳定在白菜价这么多年,这就只能说明一件事:哪怕都到了白菜价,依旧有人在赚钱——依托中国市场的巨大规模,依托完善的工业门类和强悍的供应链,中国制造业有能力把这些东西的生产效率提升到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同时,这种效率也使得中国制造业有能力把“工业明珠”们的价格打成白菜价,并最终杀向国际市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市场份额。

  不是韩国的船舶工程师们不努力,也不是日本的电池专家们不聪明,只是因为他们遭遇了和他们一样努力的中国制Kaiyun官网登录造业,而中国制造业的体量又实在太过巨大,规模效应带来的效率又实在太高——于是乎,“一力降十会”,日韩的许多产业只要碰上中国对手,就会快速收缩。

  造船是这样,电池是这样,纺织品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纺织业的实力。

  之所以“不能说是错的”,是因为在明面的舆论和资本动向上看,纺织业无法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比起有无数故事可以讲的AI、芯片,纺织业实在看上去太传统了,传统到哪怕你是本专业排名全国前三的纺织专业学生,毕业进了厂做本职工作,工资也不过五六千;比起学计算机的同学,怕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之所以说“绝非正确”,则是因为纺织业和农业、冶金等行业一样,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产业——只要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穿衣服的需求,就离不开纺织业的生产;更何况万事万物都在发展,今天的纺织业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只不过没有被大家看到而已。

  在古代,最重要的商路是“丝绸之路”,最典型的经济模式是“男耕女织”,曹雪芹之所以能写出《红楼梦》,就是因为他家祖上当的那个官叫“江宁织造”。在大航海时代,东印度公司最重要的商品是棉花和丝绸;在近代,珍妮纺纱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在现代,尼龙和碳纤维是无数产业的底层技术。

  美国南北战争的核心矛盾之一就是奴隶制的存废,而南方黑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摘棉花。

  中国改革开放后,花了无数资金引入西方技术和装备,这个过程就被概括为“衬衫换飞机”。

  更重要的,则是纺织业的行业特性——这是一个进入门槛无限低,但是发展天花板无限高的产业,基本遵循着从劳动密集(堆人力),到资本密集(堆钱)再到技术密集(堆技术)的发展路线。

  纺织业的入行门槛有多低呢?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整个国家百废待兴,但就算是这种局面下,纺织工业以55亿元的规模,成为了中国当时最大的产业,占了工业生产总值的28.8%。

  在今天,对于孟加拉、柬埔寨这些典型的贫困发展中国家来说,纺织服装行业都是本国的经济支柱:成衣业(纺织服装制鞋皮革)占了柬埔寨GDP的13.6%,占了孟加拉GDP的18%,更是贡献了孟加拉国80%的出口总额。

  如果建设国家是一款游戏,那么纺织业绝对堪称新手打钱神器:投入成本低(只需要厂房和机械),资金周转快(五年就能回本),长期收益稳定(人永远要穿衣服)——比起钢铁、化工这些需要大量资金和基础设施的重资产行业,纺织业实在太“轻资产”了。

  只要你的国Kaiyun官网登录家能种棉花、有大量劳动力,那你就可以发展纺织业,这就特别适合穷兄弟满街走的发展中国家。

  但同时,纺织业的发展天花板却几乎无限高——以日本的尤尼吉可Unitika公司来说,这家企业最开始在1889年就是一个单纯的、传统的、劳动密集的纺织厂(尼崎纺织),但二战后,赶上了尼龙浪潮,转而开始生产化学纤维,进而发展成为了薄膜、树脂等高分子材料行业的重要玩家——这就已经一脚踏入先进制造的高端局了。

  在中国纺织业登顶之前,亚洲纺织的天花板其实是日本和韩国。让日本和韩国纺织业做大做强的力量,叫“产业转移”。

  自工业革命开始,纺织业摆脱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作坊模式,开始成为了一种非常工业化的东西,具体表现就是:对成本的异常敏感,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在没有那么多技术因素的早期阶段,全世界纺织业都是劳动密集型,大家的纺织设备之间并没有什么代差,决胜的关键在于劳动力成本。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1860年的时候,全球纺织业的中心是英国;但很快,到了1913年,美国棉纺量产能占比首次超过英国——因为南北战争之中的北军获胜了,大量南方种植园奴隶走进了工厂,当上了产业工人,美国的工业因此获得了大量的低廉劳动力。

  首先是产业技术的升级,二战前是棉纺织的天下,二战后棉纺织开始下行,人造纤维开始起飞——因为生产以尼龙为代表的人造纤维连农业都不需要,只要有原料输入,就能哐哐往外生产。

  其次就是成本的变化,二战之后的美国自信心爆棚,密西西比河两岸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日子显然好了起来,工资和各种保障自然也开始起飞。

  最后,从地缘政治上来说,朝鲜战争让美国人在东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心理阴影,因此急于在东亚扶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

  于是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日本和韩国成为了美国之后,纺织业产业转移的下一站。。

  看看今天日本韩国纺织行业几个巨头的发展史就知道了,虽然在化纤事业的起步上有早有晚,但在50~60年代,它们都开始在纺织产业上获得了巨大发展。

  日本方面,因为战前本就有不错的工业基础,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盟军司令部和美国对日本纺织企业的技术扶持和松绑:

  1949年,盟军司令部松绑了前文提到的尤尼吉可的前身之一“大日本纺织”;

  韩国方面,主要表现为纺织工业对韩国工业化的带动;更准确点说,是对韩国财阀的带动。

  今天的SK集团,1950年时候的名字叫“鲜京织物”,是一个只有15台织机的小型纺织作坊,1960年代成为了韩国第一家聚酯纤维生产商。

  在这个过程中,尤其值得说的是日本方面。因为后来纺织业从日本又转移出去了。

  实际上,从50年代开始,日本的纺织产能就开始了爬坡,并于1957年成为了纺织品出口销冠,取代美国成为了世界纺织产业的中心。

  只不过,没过多少年,日本人就笑不出来了——因为日本纺织业甚至把触手伸到了美国市场,这就让美国纺织业直接当场破防了,立刻开始启动经典的制裁套路。

  1969年,尼克松上台后,立刻就开始动手收拾日本纺织业:先是在5月派了商务部长过去谈判,但日本人当时头比较铁,居然让美国部长毫无结果地回了华盛顿。在1969年7月、12月和1970年1月,美国又先后在不同场合三次要求日本人限制自己的纺织品出口。

  结果日本人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可以和美国人盘盘道了,于是连着三次强硬地拒绝了美国人的要求。还以官方立法的形式否决了美国人的要求。

  于是,1971年开始,尼克松政府连续采取了多种手段制裁日本纺织业——最后的结果是:日元开始升值,日本纺织品出口的价格优势逐渐崩盘。

  此时,日本人才知道美帝的强悍之处,为了保住利益,迅速表示“自愿限制产能”,并接受了美国人的方案。但不好意思,现在已经晚了——1972年,美国和日本再度针对人造纤维和羊毛产品签署贸易协定,根据新的协定,日本将比原计划少出口30%~40%的纺织产品到美国。

  这下,日本纺织行业算是彻底遭罪了——前些年的产能扩张无法兑现,日元升值又冲击了价格优势,日本中小型纺织企业开始出现大规模裁员、破产。

  但后续发生的事情,则大大超出了产业转移的线年中国纺织业市场规模预测(单位:亿元)

  2007年,纺织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126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9%,占全国GDP的3.3%。纺织工业约3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有率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2007年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75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18.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4.4%,占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30%。产品应用范围已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全行业吸纳就业人数超过2000万人,其中80%为农民工;消化农业提供的棉、毛、麻、丝天然纤维近1000万吨,惠及1亿农民。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生产大国。

  当然,在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中,我们也经历了大量的谈判,也曾经面临过各种制裁,但我们并没有像日本人那样“自愿”减少出口,反而是经过复杂的斗争,为自己争夺到了一个颇为不错的待遇,最终保全了本土的纺织工业。

  但是,纺织工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技术、功能性纤维和复合材料开发滞后,高性能纺织机械装备主要依靠进口;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纺织工业能力的80%集中在沿海地区,出口市场近50%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未形成多元化格局;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纺织工业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分别占全国工业总能耗、总水耗、总废水排放量的4.3%、8.5%和10%;产能规模盲目扩张,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归纳起来,当时中国纺织业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典型的后发国家、劳动密集产业产品的通病:产品技术指标落后、制造设备依赖进口、高度依赖出口贸易、高能耗高污染、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而我们的目标,自然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指标,实现纺织设备的国产化,从外需转型内需,绿色环保,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

  虽然纺织业依旧在向印度、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但当你仔细分析这些国家的纺织业进出口情况就会发现,他们要么依赖中国的纺织产品(印度最近四年进口中国化纤纺织品的增加了50%):要么依赖中国的纺织技术(越南、柬埔寨都依赖中国的印染技术);要么干脆就是去当地“洗澡”规避贸易壁垒的中资企业。


本文由:Kaiyun中国,Kaiyun平台官网,Kaiyun官方入口提供
相关资讯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服务热线

023-85551325

手机联系

023-85551325

微信小程序
小程序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