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项目落地要跑十几个部门,现在‘园区管家’全程代办,效率提升超70%!”2月26日,在平顶山高新区电气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河南伏佳特高压电气设备项目负责人张伟感慨道。这一变化得益于高新区推行的“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成立高新投资集团,组建专业招商、运营、服务团队,实现“园区事园区办”。
近年来,平顶山高新区以“三化三制”改革为突破口,将原有12个行政机构精简为“6局1中心”,全员竞聘上岗,绩效考核与产业导入、企业服务直接挂钩。改革后,全区招商项目落地周期平均缩短45天,政务服务满意度达99%以上。同步推进的“一区多园”战略,将周边4个特色产业园纳入协同发展体系,形成“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制造、新能源储能”三大超级产业集群,园区亩均税收较改革前提升2.3倍。
科技赋能抢占产业新赛道。在平顶山高新区尼龙新材料产业园区,一块块钠离子电池正进行极限测试。
“我们联合高校科研团队突破生产材料核心技术,量产成本降低30%,订单已排到2026年。”河南钠创能源科技董事长介绍。这家仅成立两年的企业,生产总值就翻了两番,背后是高新区“创新联合体”模式的强力支撑。
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平顶山高新区构建“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生态。通过“百名博士进高新”、校企对接会等活动,16家企业分别与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40余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聚焦尼龙新材料、储能电池、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梯次化创新平台矩阵,提供“一对一”申报辅导,已吸引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储能等32个“硬科技”项目落户;实施“揭榜挂帅”机制,2024年攻克尼龙66关键原料等12项技术难题。如今,这里已崛起为全国最大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截至目前,该区拥有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19个,其中省级研发平台36个,累计专利授权量2000余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2.91件,是全市平均值的6.66倍。
本文由:Kaiyun中国,Kaiyun平台官网,Kaiyun官方入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