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象牙塔”中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河南省以创新举措破题。2月8日,河南省首批“科技副总”选派工作会议在郑州举行,会议通报了全省首批“科技副总”选派工作有关情况。
会上,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张锐通报了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情况。2024年6月,河南省科技厅联合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等七部门印发《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采取“编制待遇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工作在企业”的选派模式,计划在三年内选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总”到企业内任职工作,重点服务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引导一批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47家企业提出需求申请,经多流程审核,最终按照“个人自愿、单位支持、企业急需”的原则确定了首批626名“科技副总”人选,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将有效支撑河南省重点产业链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数据显示,首批“科技副总”中,博士占比95.5%,30—45岁中青年技术人才占比76.0%,高级职称占比62.9%。其中,93%以上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接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459家,规上工业企业349家。此外,接收企业中建设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368家,建设有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的企业106家,建设有产业研究院的企业17家,形成了创新平台建设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郑州大学化学院教授刘仲毅作为“科技副总”代表,分享了校企合作成果。他的团队与河南联创化工共建研究院及中试基地,成功攻克氢化双酚A等十余项重点技术,带动企业投入超8000万元,助力尼龙、聚酯新材料产业链升级。“科技副总机制实现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奔赴。”刘仲毅表示。
另一位“科技副总”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博士刘超齐表示,他所在的团队主攻微生态制剂研制与应用,早在2008年就与当下的接收企业河南德邻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展开技术合作,先后帮助公司研发出霉菌毒素分解酶,发酵中药,生物发酵剂等相关产品,其中霉菌毒素分解酶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市场反应良好。“2024年,河南发布科技副总计划,鼓励科技人员入驻企业,服务企业创新,Kaiyun中国官方入口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作为首批入选人员,我会做好学校、学院、团队和企业合作的桥梁,带领公司研发部进行技术难点攻关。”刘超齐说。
企业端也对“科技副总”机制充满期待。洛阳轴承集团聘请河南科技大学邱明教授担任“科技副总”,全面开放研发制造全链条。集团总经理于海波表示:“我们将充分利用洛轴与河科大同属一地,工作、生活较为便利的优势,通过科技副总,全面深化与河科大的合作,加快高水平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转化,推动洛轴实现技术飞跃,引领洛轴转型升级。”
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晓永介绍,该校通过校企共建、校友资源等多渠道精准对接需求,促成74个合作项目入选首批名单。
新乡市科技局局长李亮表示,当地聚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以“双向选择、梯次推进”原则完成49名人才匹配,确保人岗相适。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根据《科技助企惠企政策新十条(试行)》有关规定,每名“科技副总”已获得一次性补助5万元,该项已拨付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130万元。
张锐透露,首批“科技副总”选派工作的超高关注度证明,创新性科技政策动一发牵全身,一子落满盘活,一定要长期坚持、持续深化、常态推进。未来将围绕“营造氛围、打造品牌、助推新质生产力”主线,持续深化服务内涵,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创新驱动力。
本文由:Kaiyun中国,Kaiyun平台官网,Kaiyun官方入口提供